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飄蕩在島嶼上空的幽靈

/所問

「路還很長,但亮光卻在前頭。」 (張鐵志,2007)那道光是否真的像天光一樣,照亮島嶼?

還記得不久前的318學運,可能是不少人第一次站上街頭、拿起各種標語看板,第一次與政府「為敵」的一刻。這場運動彷彿使台灣的民主社會跨越了某種界線;在群眾中彷彿出現了「睡一覺醒來台灣就變了」的氛圍;彷彿政府真的會認真傾聽人民的訴求與不滿。而多個月後,香港佔中、同志大遊行、新竹廢除R1行動…太陽花的精神似乎在台灣各地遍地開花,這個世界似乎活過來了。

在那二十幾天的運動期間,無論是參與者、旁觀者,甚至是大家共同要抵禦的對象,應該都感受到來自群眾的力量。在這充滿新自由主義陷阱的社會中,有一種意識型態,就像一個古老的幽靈,飄蕩在台灣島和北美洲的上空。

而又有種力量,使全世界的受壓迫者聯合起來,聯合起來反抗。

暑假時偶然在書店一角看到張鐵志的《反叛的凝視》,光看封面介紹總覺得像是反叛指南。內容大致以美國6070年代的藝術、搖滾樂、電影、文字等文化層面,反映出大眾以及底層人物對於新自由主義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批判與反思,同時對於草根性的、非暴力抗爭的未來進行一連串發問與思考。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也可視為作者的三大發問,由24章簡短的小故事組成。第一部分為〈歷史如何啟發現實〉,簡述美國歷史中的各種革命與激進反抗。第二部分為〈文化如何改變政治〉,從幾項藝術呈現手法,反映當時政治情況與另一種非暴力的反抗形式。最後一個部分則是〈人民如何擁有力量〉,從各種社會基層的反抗途徑,與點出當今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最後則是對未來的期許。

剛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內心的確很激動,那麼多或長或短的抗爭運動呈現在自己眼前。從追尋馬克思到切格瓦拉;有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麥克摩爾的《華氏911》,到社群媒體的崛起。這些事件深植於人民的意識中,實踐於各種藝術表現上,激起更多的反叛凝視。

這怎麼很有「散佈革命的種子」的感覺呢?書中的歷史脈絡,呈現出許多權力、階級不對等的對抗歷程,而在權力一端處於弱勢者在抗爭的起初總是艱辛的,到後來獲得越多的支援。一旦人民步步逼近邪惡全開的美國政府,逼得後者開始出現壓力,這時我們會看見群眾的熱情也隨之被激發。故事到最後總是圓滿的,青年們站出來吧。正面沒有什麼不好,但社會運動並不總是永遠都那麼順利,也有許多不公義的收場。

這本書另外使我感興趣的點則在於文化層面的革命,這難道是文化大革命?關於政治與文化的連結,在許多抗爭的現場我們都可以輕易觀察到。作者在第二部分以「文化如何改變政治」作為發問,認為各類藝術創作或許是能夠破除當今腐敗政治、拯救靈魂的存在。(感覺要進入靈修之類的儀式了,witchcraft)

尼爾‧楊的《與戰爭共存》、印有切格瓦拉的頭像T-shirt、東尼‧庫許納的《美國天使》、滅火器的《島嶼天光》,文化讓意識型態的展現形式多元化,也使其與政治之間的界線趨於模糊。不過文化與政治之間本就是相互交融與影響的。〈文化如何改變政治〉,其實倒也不能說是完全的單向影響,感覺比較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原理,而連結兩者的關鍵,無非是人民對公眾事物的熱情,與對美學的想像。


318之後的半年,翻開張鐵志的這本書,想著《島嶼天光》與《中華民國頌》各自承載的意象、各種創意文宣,好像又更擴大了其中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