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彥巍
服務學習這個熱潮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印象中,讀高中一年級時,學校發給每人一張認證卡,這張卡是用來累積志工時數。為什麼突然出現這個制度?學校的理由是,因為大學申請入學時我們有東西可以跟教授說。
記得當時同學大部分都跑到新竹市立動物園掃地,跑到火車站前募集發票,或是到醫院當志工換取時數。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在新竹的商圈街頭有一種很獨特的現象,每走幾步就有一群穿背心的學生要你順手捐發票。但不論以何種方式從事志工工作做服務學習,他們都是抱著助人為善的觀念進行著。
服務,就是有能力的人願意付出,將自己有的資源或是能力藉由不同形式的轉化,分享給需要資源的人。聽到這句話想必大家都會點頭,表示肯定。所以當我們去動物園清掃落葉時,你願意拿起掃把花上你的氣力,使勁地掃著地上的枯葉,將自己的力氣分享給辛苦的清潔工阿姨伯伯,減少他們的勞動。心想這是功德一件。
當我跟你說,我們我今天去聲援樂生療養院的院民,我將自己的肉身擋在工程車前面,我阻止怪手駛進院區危害院民的家。我是將身體轉化成一種工具,分享給這些手腳無力,四肢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用來對抗國家暴政的武器。你會心想,這是幫助服務嗎?
我們可以了解到,上述兩者同樣是所謂需要資源的人,我們都給予自己的力量幫助,但是這兩者卻會得到國家的不同對待,人民會有不同的反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政治性格」。
對!就是在於政治性格,這時有人會想說「政治歸政治,服務歸服務」如果真的如此,那為什麼我們要對譬如在樂生療養院所發生的事情那麼冷漠,甚至追殺(有人認為樂生不拆,捷運新莊線不通車)?更甚者認為聲援的學生是社會的亂源?
從國家面對慈濟、法鼓山這些NGO組織來看,可以知道我們的國家需要這些自動自發的慈善團體的資源,乃因國家的資源發配有其侷限,有其不足。只有他們有足夠的號召力可以使民眾捐出多餘的財產,把它們奉獻出來,所以國家必須極力推崇,教化人民以如此方式從事公益,才是所謂「政治正確的公共利益」。
人民會因為從事「政治正確的公共利益」活動而受到國家的表揚,當你需要發展組織以募集更多資源時,國家會當仁不讓的配合你,這是國家要告訴我們的事,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參與這方面的志工服務學習,去幫助一個跟政治完全無關,只是面對人或動物間生老病死的服務工作,或是區域教學資源平衡,國際志工交流等等的活動。為什麼偏偏是這些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對我們的國家是有利的。注意到了嗎?我們幫助這些人很容易可以「反饋」回國家身上,國家可以藉由這些社會力量試圖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可以得到國際上的聲望。但是面對對於當權者沒有益處的事務上,他們的痛苦並不值得我們伸出援手,更不值得我們去關注。
回過頭來看,關於服務學習課這件事情,我們從來不會聽說有誰因為去聲援正在面臨國家暴政的人,而得到服務時數,而是常常聽到學生去山區小學課業輔導,各地校友會回家鄉帶營隊,國際志工出訪諸如此類的服務學習。只有服務「當權者認可的弱勢」,也就會是「服務當權者本身」(因為人民行為自然反饋回國家身上的緣故)才是人民該學習的。所以服務學習課的出現是在服務誰不難看出。既然是要服務當權者,正面對國家黑暗那一面的弱勢者們,援助的雙手早已被國家從頭截斷,永遠等不到學生的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