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在討論、溝通與說服之間

/女女

  在成長階段中,吸收多於反思的學習模式讓我們慣於接受師長的教誨、接受權威在各方面的指示。一旦失去了明確的權威引導時,我們變得很具侵略性;害怕被不同的意見改變、固執己見、強調自己的經驗與理解才是正確無誤,在「理性」、「就事論事」的包裝下,隱藏心中「教化」的渴望。所謂的「就事論事」,意指討論本身不因人而異,將焦點專注在「事」上。然而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是,除卻以事為主的想法之外,在本質上我們依然是跟「人」溝通;我們常常自以為中立而陷入自認為真理的處境,形成一種「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居高臨下的態度,更甚有者則是以「諄諄教誨」的外表,包裝教訓人的慾望。
  不可諱言地,在日常生活當中必然充斥著眾多似是而非的概念與想法;網際網路的便利帶來了急遽膨脹的大量資訊,都使得網路流言在輕易的複製貼上與分享連結之中,在網路世界中不停流竄,這些謠言輕則貽笑大方,重則可能誤人一生,在好心分享之際不可不慎。然而,人生並非考題,不具有「正確答案」以證明「你是錯的,而我是對的。」許多時候事實往往都是「我們都有些錯,又或者我們都沒錯。」許多對於我們不熟悉的文化行為等等的抨擊,都無法脫離單一框架的思維,這同時也限縮了我們的視野,而看不清其他沒有映入眼簾的真相。
  生活在多元框架的社會之中,我們勢必得面對兩種處境的選擇;溝通的根本建立在討論,抑或是說服?還是其實我們常常自認為討論,而內心深處則是說服人的渴望?要求他人順從的意圖藏諸內心深處,在經驗法則與理所當然的思維下被吸收、轉化成相當直觀的思維與習慣。

  在說服他人的時候,我們常說「理直氣壯」;有理便可大聲疾呼,而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所載,理直氣壯意指「理由正大、充分,則氣盛而無所畏懼。」在追求合乎邏輯的、必然正確的概念時,氣盛而無所畏懼讓我們導正其他錯誤的概念,讓正確的概念不被錯誤概念所遮掩。在這種說法中,有個看法值得深思;氣勢強盛、立場強硬,讓說服有了基礎,我們便在此之上進行辯論。而在說服他人的情況之外,我們不會也不適合以強硬的態度來表達與溝通,因為這種態度,往往會造成一種「你說的沒錯,但是我就是不想如此」的窘境。此時不卑不亢的表達,讓「理直氣壯」轉向「理直氣和」的概念,而這值得我們思索與參考。

  在注重討論內容的理性之際,我們往往可能忘了對象跟我們一樣也是人;有情緒、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以及不同的感受。建立在每個個體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彼此溝通時難免辭不達意,就像女生往往會抱怨男朋友的不體貼等等,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一致,卻彼此認為對方想得跟你完全不一樣。當我們能站在彼此立場、進入彼此的生命之中,聆聽、傾聽彼此的感受時,才能發現尊重不知不覺地被建立起來,對話才能成立而非單純大聲嚷嚷。


  生命的繽紛為這個世界帶來多元的色彩,這同時也代表了好的、壞的、無私的與別有所圖的想法必然全部融入其中。隨著18世紀啟蒙主義理性思想指引人類科技與社會,在科學上採懷疑論的必要性自是不在話下,然而日常生活中許多互動、往來,需要靠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互相傾聽、理解,進而討論、協商,以達眾善的最佳狀況。當我們嘗試放開心胸,換個角度進入不同的想法時,在不同的眼界中將可以看見,除了心中的對錯之外,不同的心路歷程與不同的反應及想法,而這是作為共存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