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消逝的祭憶


文/袋客

  近期我在Facebook看到了一篇還蠻有意思的文章。文章所要討論的是作者周遭的親朋好友,所謂的「新世代媳婦」是怎麼樣拜祖先。而文章裡面就有提到有人在寶特瓶放幾粒米,讓祖先自己去釀米酒;或者是選擇一個固定的日子,大拜小拜集中在那一天一次拜齊,並請祖先那天回來;或者是飯菜準備好,請祖先「移駕」到餐桌;甚至還有什麼東西都不準備,包個紅包給祖先,請他們自己去買喜歡的東西來吃。最後提到一個我覺得本篇最經典的:所拜的「三牲」── 是某速食品牌的麥香雞、麥香魚和豬肉滿福堡。雖然看完文章的當下覺得很好玩,不過卻也讓我思考了一些事情。


  當代台灣社會因時代變遷造成傳統文化的改變已經屢見不鮮。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農村逐漸消逝,工商社會逐漸發展,使得現代人在許多事情上講求快速、精確。因此農業文化當中所孕育而生的傳統祭祀文化,也必然受到現代社會觀點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然而現代人追求快速的背後,將儀式逐漸地簡化再簡化,而未去理解這樣的傳統祭祀上所要帶給人們的意涵到底是什麼,反而這樣的意涵在現代的思潮下逐漸的流失,變成空有儀式,毫無意涵。
  在形式上,我沒辦法說現代人的祭祀方法是否正確,因為從古自今,有很多的儀式因過於繁文縟節,因此老祖宗將這些儀式逐漸地簡化到現今的傳統祭祀儀式。所以關於「儀式簡化」還有待之後更多的討論。

  在意涵上,雖然有非常多值得去探討的地方,不過我在此不去做意涵層面之討論,而是針對其所衍伸出來的意義。我還記得從小到現在,我的母親每到了初一十五在廚房忙進忙出,準備拜拜的那種身影,甚至到了比較大的節日時全家都得幫忙的情況,以及我的母親偶爾帶我們去廟宇拜拜等等,這些從家庭形塑出來,我過去到現在所擁有對祭祀的歷史記憶。而這樣由不同家庭所形塑出來的歷史記憶,不僅僅是形塑出一個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在傳統儀式進行當中,通常會有長輩述說先人事蹟,並透過口述的方式傳述了家族的歷史,因而塑造了家族的共同記憶,也因此形塑出了在心理學上容格所提到了「集體潛意識」類似的觀念,甚至構建了所謂整個國族的歷史記憶。

  所以祭祀不單單只是講求的儀式、形式,因為這些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都有可能因社會氛圍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最重要的反而是這些傳統祭祀儀式所要帶給人們的深層意涵,藉由這些意涵所延伸出來的,從過去傳承到今,傳承至下一代,一個家庭,一個族群,甚至是一個社會、民族及國家所共有的歷史記憶。或許有人會問,這樣新一代的祭祀方式,難道不能構建所謂的歷史記憶嗎?然而我卻認為現代人對於儀式的簡化,連同在祭祀的準備過程當中也有所省略。而現代人這樣子快速、便利能夠達成祭祀的方式,真的能夠形塑出歷史記憶嗎?當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用心去準備時,在那樣辛苦的過程當中以及後來所達成的結果,才是使人們值得回憶的所在,不是嗎?

  假使大家沒有了解祭拜儀式的意義,並持續地簡化儀式而不去探詢其中的意涵,那麼我相信總有一天這樣空有外表,毫無內涵的傳統祭祀終究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如果宗教信仰或祭儀活動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妨花一些時間細細地探索周遭祭祀的情形,或許就會發現這些充滿深度,值得我們繼續傳承的意涵與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