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indragosa
我們喜歡批判,常義正詞嚴地說某某思想家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過到底為什麼他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有時也說不清楚。撇開「意識形態」這個詞彙的貶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字面上是指以資產階級立場來理解世界的方式。換言之,就是從資產階級的視角出發,模擬企業大亨把普羅大眾理解成來公司應徵的勞工。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於社會上財富分配的現象,常常訴諸一種過於簡單的邏輯:「努力就會致富」。例如:公司內部有人情壓力不好,最好唯才是用,讓有能力的員工升官、安插在合適的職位、享有優沃的待遇;沒有能力或績效的員工予以降職、減薪或是解聘。」於是我們得到了真理:能力、努力兼備的員工,肯定出人頭地。
以這個邏輯基礎,社會沒有階級問題,只存在著貧富差距,儘管這兩個詞常常被混著使用。從而,自由主義者對於社會正義的討論建築在一種競爭的公平性上,在我們懼怕會變成窮人的前提下,盼求可以從平等的起跑點出發。而相較於努力決定一切的機會均等模式,自由主義者認為左派提倡的是「平等優先於自由」的齊頭式平等,均富或者均貧。但是,馬克思主義者所看見的問題,不單純是「誰比較有錢?」這種「量」的問題,而是階級問題,一種「質」的差別。
公司員工、甚至是管理階層付出勞力,營運公司,生產產品,銷售產品,或是粗糙一點的說法,賺錢。這些賺來的錢部分用來支付成本,其他剩餘價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利潤,則被股東(老闆)幹走了。也許有人說老闆也上班啊!也經營公司啊!話雖如此,但大老闆們也絕對可以付一筆薪水請人來經營公司。扣除那種自己付高薪給自己的肥貓事件不談,郭台銘、比爾蓋茲、王雪紅的身價難道是來自他當公司管理階層的薪水嗎?當然不是,身價的換算是比照N張公司的股票的市值啊!
利潤,一種只要擁有生產工具、資本,有勇氣承擔風險(或用手段避開風險),不用付出勞動力也可以取得的東西,而且通常遠比實際生產者拿到的多。貧富差距只是階級表現出來的結果,而不是本質,薪資的差距可能會造成白領與藍領之間的貧富差距,不過恐怕很難造成比爾蓋茲與勞動兄弟之間的貧富鴻溝,雖然實務上常常討論的是貧富差距問題,但是問題的癥結點根本不是有人窮、有人富,而是他媽的有人不用工作就可以拿一堆錢。
一個極端的例子,年領10萬元股票分紅的小股東,只要他持續不事生產,即便他比任何受薪階級的人窮,他仍是剝削剩餘價值的資產階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指出這種剝削現象在古代社會隱而不顯,在人類社會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後,才曝露出來。這在原始共同體的前社會假設中,既不可能存在,更不會出現在人類意識中,也難怪會把一個人的貧富歸因於他的天賦以及付出的努力上。
總之,馬克思主義者所批評的是質的不平等,不是量的不平等。但是這種質的不平等發生在實際的社會脈絡之中,為「中流化」現象所遮蔽,從假想的前社會情境出發的理論,我們跳脫不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框架,依舊為我們的努力、進步沾沾自喜。
不過,洗澡間的演講者曾經告訴過我這不是奴性,這是「做人的道理」。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