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關於自由的一種想像-<在路上>
1950年代,人類剛結束了一場史上破壞性最強且規模最大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歐美各國正力圖從戰後的殘瓦廢墟中重新站起。而在各參戰國中損失較輕、傷亡最少的美國,在戰爭過後仍然繼續穩坐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並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此時的美國正處於空前繁榮的時期,百姓們也正忙著尋求「新美國夢」的實現。
而在這個衣食無虞的時代,卻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試圖在物質生活外尋求另一種自我滿足的方式,於是他們敞開心胸、縱情於性愛與毒品、熱愛藝術且崇尚自然,傑克.凱魯亞克的這本<On the Road >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另兩本為威廉布洛斯的裸體午餐以及艾倫.金斯堡的嚎叫),並且為整個1950年代下了一筆新註解-垮世代(beat generation)。
整本書的故事結構很簡單,作者化名為書中的主角薩爾托黎.派瑞德斯(Salvatore Paradise),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將他與朋友狄恩.莫瑞亞提幾名書從人種(Generation)失去四度橫越美國期間的所見所聞直接投射在書中虛構的角色上,流暢的故事節奏、快速跳接的場景以及直白的口語化敘述使得主角的心境坦白赤裸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書中對於咆勃樂(Bebop)、黑人文化以及大麻等次文化景象的著墨甚多,這三項也是代表垮世代精神最重要的元素,幾趟看似平凡的旅程,卻自然而然的表現了這群被常人視為離經叛道的垮世代人物對於不同文化所展現的寬闊胸襟、將精神與感官刺激連結為一,試著從不同於世人的道德角度觀察那個時代,並且以文學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傑克.凱魯亞克以驚人的速度及實驗性的寫作手法完成了這本書,他將羊皮紙一張一張黏貼在一起放在打字機上以便能夠完全不中斷文思並且抓住任何突然迸發的靈感,將當下腦海中顯現的所有畫面及意象全數轉換到紙上,作品完成後形成一卷長一百二十呎的書稿,將近十萬字的一本書只花了他三個星期的時間,他將這種寫作方式稱為「自發性文體」(Spontaneous prose),雖然當時有人批評說「那不是寫作,而是打字」,但也有人認為凱魯亞克創造了美國文壇的新潮流,可見本書的出版的確在當時的文壇造成不小的震撼。而「垮世代」(Beat Generation)這個名詞也是從本書取出來的,根據書中凱魯亞克的自述,Beat這個詞代表至福(beatitude),也代表頹廢(down)、邊緣(out),沒有歸宿與財富,處於美國主流文化邊緣的一種次文化,就像吉普賽人永遠的在路上(on the road),永遠的置身事外。
這群渴望自由生活、熱烈追求知識的叛逆份子,我不敢說他們改變了那個時代,但是他們確確實實的創造出平行於主流文化的另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如此,他們留傳下來的著作也傳達了一些訊息給未來的人們-在平凡且重複的資本主義生活底下,我們仍然有追求其他生活方式的可能。
如此將世俗的一切拋之腦後並致力追求感官刺激的生活,是不願面對當時社會的情勢所做的選擇,其所作所為或許是一種消極的逃避;所追求的形而上的體驗顯得虛無甚至空洞,但是,垮世代確實為當時美國社會以中產階級掛帥的價值觀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你可以選擇隨波逐流、苟且偷生;也可以拒絕與現實妥協,只管做你想做的事;甚至可以縱情縱慾、放浪形骸,任憑慾望擺布,這都是你自由選擇的權利,沒有人有權力阻止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