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其實根本不需要這麼認同

/炫炫

  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已經可以去想什麼叫做「正確」或者「好」,甚至跟上輩或下輩積極分享,換句話說,我們不用再聽信誰的話、相信什麼樣的做法才是對的,我想這絕大部分的人會同意。但其實,所謂的成功人士和成功故事仍然被群眾們相信著,甚至以此做為學習標竿。更甚者,只要是所謂的經驗多、資歷深或被稱為有突破意義的人士出面,「吸收」似乎變成我們唯一的選項。
 
  看完賈柏斯自傳了嗎?這是一本書。既然是書,你只是要學習裡面的一些經驗和看法,不會只因為看了這本書,就開始完全認同或要求自己要有賈柏斯的性格,畢竟你身處的世界裡,溫暖、關懷、寬容、適時的安慰他人,這些行為才是令人喜愛和願意親近的。但賈柏斯在書中的性格似乎不是這樣,所以,你不可能成為賈柏斯這樣的人物囉?也不對,畢竟有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像他一樣。那所以,當你知道了有人吸食大麻、想要退學或者被退學,你也會覺得:「這個人真不錯,他找了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路」;或者「他這樣的事情能夠幫助他以後成功。」是嗎?一定不是。

  以上的意思是:大眾仍然在接收著這些故事或說法,做著和他們口中那些已經過去的權威時代一樣的事情,人們聽了、看了都讚好,但根本不是這樣在活著,更麻煩的在於,很多人覺得自己是這麼活著的。已經習慣了既定模式規範的大眾,總能輕易的辨識出什麼叫做不討喜,什麼叫做奇怪,什麼叫做不正常,看完了這本自傳,有沒有發現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會寬容現實狀況中,有著這些所謂「叛逆」舉動的人們。就像這個社會教導著大家要了解跟寬容而大家也都贊同的同時,我的說法在第一時間會被如何看待?
 
  或許我該幫群眾們平反一下,因為群眾也會運用判斷能力來決定是否要認同。但這應該要好好想想,如果自身就已經有在落實那些被拿來作為教材的行為,那當這些故事和案例要教你這些時,為什麼需要去認同進而認為「這真的很正確」?
 
  學校裡,有些課教你要有愛心,有些課教你要如何了解習慣,有些課更拿出大學世界排名來代表學生在世界上的位置,並用哈佛大學裡的幸福課程,來告訴學生世界一流的大學,學了什麼,這其中包括:早睡、勇敢、學會失敗等。這些內容確實是好的概念,但這些應該是從小學就已經聽到現在的舊東西,很多時候每個人都已經有自己拿捏的分寸,更何況有些時候充滿愛心或者勇敢的行為,很可能是一個問題的源頭?而且,這些授課的老師們,也大多用著那些所謂的成功故事,我能否再問一次:那你到底為什麼要覺得這些東西「很棒」。
 
  人都是不願意盲從的,也已經一直被教導不要盲從,但這個世界的選項也許有89個,也許有1362個,也許有6986020285......不管多少個,為什麼只有極少數的選項能被拿出來傳播和被按讚?為什麼這些狹隘的選項就能被你按讚?又為什麼你按完讚後,沒發現有很多你喜愛的人事物根本不屬於這些選項?到這裡我不願意讓讀者跟我繼續無限擴充跟上綱這個話題,再去回想我一開頭舉的例子,賈柏斯死的時候多少人哀痛及傷心落淚,但他到底是誰?
 
  為了人生又再去學習某些指標的你,要再多想想,因為根本不必這麼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