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書評:《平面國》 Up, Up,再Up Oh親愛的,我回不去了


 /呂竟

《平面國》這本書寫於1884年,那一年美國自由女神像安裝完成,清國正在進行對法蘭西第三共和的戰爭。這部作品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之中。

2014年的今天,大敘事已經崩解,各學科進行的語言遊戲爭戰不休,目前為止企業管理學、統計學看來居於領先地位,人文社會科學的語言的正當性已蕩然無存。談論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拿出數據()是很難說服人的。

以上這段大概似懂非懂,沒關係,我只是想賣弄一下。總之我想談的是,台灣的教育制度早在16歲時就要你決定未來一輩子的大方向,讓台灣社會習慣用文科/理科來將人群分類。可是世界上真的只有這兩種人嗎?世界上的人真的能用數字來將人群分類嗎?乍看之下是可以的,我們只聽過理科學生在指考狂考十科,卻沒看過文科學生狂考十科。

在我看來《平面國》這本書,卻是讓這兩個族群(文科/理科)和解、共生,成為可能的解答。原因如何,待我說來。

我很難去定義《平面國》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他大概不像物理課本、化學課本有寫著等號兩端相等的公式,他看起來是充滿密密麻麻文字的一本文學書。然而,他寫的是一個關於維度(dimension)的故事。「數學書!」很抱歉他沒有一行數學式子。那我們就暫且稱他為一本「沒有數學算式的數學書」吧!

平面國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個叫做平面國的國家,正如你所想像的,他是一個平面的國度的。但其實要進行這個想像卻不容易,因為我們活在一個「立體」的國度裡,總之就試著進入這本書的情境吧!

故事的主角叫做A Square,名符其實的他是一個正方形(四方形)。而且他是一個男性,在平面國裡的任何女性都是一邊形,也就是一條直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形狀,每個人的周長都是12英吋。有些人可能是正多邊形,也有些人可能是不規則的多邊形。總之,像A Square這樣的專業人士是正方形或正五邊形。從正六邊形開始就是權貴,越厲害的權貴就擁有越多的邊,試想總周長相等每增加一邊,邊長就會縮短。所以想像一個擁有非常多邊的人,他幾乎就像一個圓形。平面國的人說,這就是凌駕一切階級之上的至尊,稱之為圓形(Circular),或者是祭司(p.28)

關於更多平面國人的邊數,和各種增加邊或減少邊的規則,我在這裡就不多爆雷了。當然平面國也經歷了一段人們善於打扮自己,以至於讓對方很難判斷自己是幾邊形的恐慌時期。這個故事的轉折點,要從A Square有兩次離開平面國的經驗談起。

A Square就像我們習慣自己所存在的社會,有一天來到「直線國」,遇見了自以為了解全世界的直線國國王。直線國只有前後,沒有上下也沒有左右,在A Square看來是左右的問題,對直線國國王卻只是前後的問題,在直線的國度裡沒有左右,存在便是極限,A Square嘲笑他的夜郎自大,嘲笑他的落伍。

但直到有一天有一個超越的存在降臨A Square的世界,那是一個球體。球體帶A Square「向上」[1]到立體的世界,A Square終於有機會「俯瞰」平面國是長什麼樣子,原來他想像的和他看到的,仍有差距。然而就像所以童話故事一般,神奇的旅程中有結束的時刻,A Square最後終於又回到平面國。

回到平面國的A Square非常悶悶不樂,因為他從三維的空間回到二維的空間,雖然身體回去了,腦袋卻回不去了。正如人生,當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越多,我們就越難回到純真、單純,甚至有時候是有點天真、愚蠢的想法當中。

我或許也面臨和A Square一樣的挑戰,雖然可以藉由這本書試圖想像平面國是什麼樣子,但我無法想像四維甚至是五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總之,我認為《平面國》應當作為社會科學入門的基礎,因為裡面無形中談了許多性別、階級的概念,正如我們所身處的地方,平面國也自成一個社會,有它建構的原則,也會有發生衝突的時候。而《平面國》也可以當作與(所謂的)自然科學對話的橋樑,更是開展想像力的跳板。


後記:

《平面國》對我個人而言回答了我從小學二年級就存在的問題。還記得小學老師在黑板畫了一條線:「小朋友這是什麼?」全班同學:「線~」;我:「面」。「這個當然是線啊」可是小學生怎麼能夠理解粉筆的筆尖的寬度應當被理解為無限小的點,而非一個面。而當時作為小學生的我就這樣接受了這個教條,也"幸好"沒有影響我爾後學習數學的路程。







[1] 與地球相對的,平面國是南向引力,不是向下的地心引力。
  參見本書第二章〈平面國的建築與氣候〉p.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