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竟
二二八這天我沒有上街頭,我坐在咖啡廳裡做我的小田野。咖啡廳就像每個例行性的假日一樣忙碌,「放假沒出去玩?」「正要去!哈哈」。電視新聞提醒用路人通往15個景點的路程上會如何壅塞,很顯然我們的國人依然積極的實踐,假期的例行性意義:出遊。
打豆子的聲音從沒停過,當然我還是沒聽見關於228的字眼。所幸滑起手機,看見記者訪問國中生為何228要放假,「就是很多人死掉所以要放假」,乍聽之下似乎也符合事實,只是似乎過於跳躍。這樣的跳躍,其實就像我們的中學教育,談到228:「查緝私菸、林江邁、陳儀」如果多知道一個「鎮壓」就更好了,可是其實無助於得到更多分數。以致於很多人長大後對於228的瞭解還是這三個答案,至多者還知道政府鎮壓人民,當然這些人都是暴民,所以鎮壓也合情合理。
228這樣的民族紀念日,是元首每年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馬總統今日也前往向花蓮鳳林向受難者張七郎獻花悼念,在追思時眼眶也泛紅,表示代表國家真誠懺悔。當然這很可能是受到現場氣氛的渲染所致,但我擔心是否也像白衫軍在凱道怒吼後,力量就瓦解了、憤怒就退去了。
我想這是我們全體台灣人都無可避免的問題,當情緒累積到最高點進而宣洩以後,也就隨著宣洩當下,就被我們放下了。柯文哲醫師身為228受難者的第三代,面對這個問題同樣也要大家放下:「用mercy的心情面對,互相了解,不要故意攻擊、刺激,就算不能完全忘記,讓它慢慢淡忘」,我很擔心台灣人可能在這一天被激起的228意識,在灰姑娘的鐘聲響起後又放下了。
可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國的歷史教育沒有正視228的問題。這是一個政府拿槍對準人民的日子,當我們批判中國處理六四時是殘忍暴力,我們又怎能輕易放下228?228仍舊有太多的歷史被掩蓋,當然也包括發生在228的林宅血案。228時時都在帶給我們驚訝,因為我們的課本永遠只有「查緝私菸、林江邁、陳儀」。
放假的意義在於反省,而非在於看電影。在面對這個永遠無法弭平傷痕的日子裡,你還要繼續選擇當鴕鳥或鱷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