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企業的大學

文/勇伯

2010年6月,台大校長說不要太在意「準時上下班」;2010年,企業主們把持的交大校友會以生機產業的未來契機力薦陽明校長競選交大校長;2012年12月清華大學校長用「避免降低企業錄用清大畢業生的意願」為自己的不當發言作藉口;2013年3月吳寶春想念EMBA但是學歷不符門檻,總統下令務必留人,教育部迅速修法。同月郭台銘表示,炸雞排應留給國、高中生去做,念到博士賣雞排是浪費教育資源,甚至應該課徵「教育資源浪費稅」。

EMBA向來作為大學販賣文憑藉以賺錢、賺有名校友的手段,以前我們或許可以把EMBA切割出去,來確立大學其餘部分在學術及知識上的道統。但是從某個時間點,這些事情逐漸改變,人力銀行開始作企業愛用大學生排行、教授們開始選會募款的人當校長、校務評鑑的時候委員要求學校對於學生的未來就業要有規劃。於是不少專為特定職業設計的科系或學程被建立,原有的科系也被要求增加或修改課程以符合企業需求。這一連串的行為,不僅使得高等教育的方針向職業訓練傾倒,同時也藉由提供新的文憑(新的學程)、保護舊的文憑(原本的科系增加職業訓練成分)來鞏固文憑主義。教授們一邊歌頌企業,修改或直接發展可為企業所用的學識(注一),一邊支持文憑主義,學生們學習到的也是這些,於是也以文憑、企業為重,為了符合這些功利的需求,當然不「重道」,也就沒有所謂的「尊師」了。教授們對於學生不尊師重道的抱怨,追本溯源來自於初始對於企業的傾倒,為了評鑑、為了資金、為了權力,這裡退縮一些,那裡修改一點,早就喪失了學者的格調,還有什麼資格談尊師?當前在台灣相當常見的說詞是「XX也是領薪水的,不能要求這麼多。」是阿,如果只是個領薪水的,那也沒甚麼好特別尊重的。何況領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大學教授們的傾倒同時也毀壞了我國技職教育的根基。在許多大學生、碩士生的工作上並不需要創新研發的概念,說穿了其實是接受職業訓練就可以上工的類型,試問全台使用大學、碩士生的企業,沒有浪費教育資源的有幾家?前述人才本應該由技職體系訓練,現在由高等教育的學生擔任,無疑是排擠了職業學校的原本市場,從而使得職校在選擇上往往淪為次等的選擇。

高等教育不需要,也不應該守護在學校教育中的崇高地位;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職業訓練,當然應該背負著「學生可能找不到工作」的風險,甚至需要背負著「學校可能招不到學生」的風險,因為高等教育要作的更遠大,撇開文科不談,在理工科方面他就應該要發展出領先時代的理論或技術,而不是學生很能爆肝超會coding。或許這也是台灣當前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能力、企業型態仍以代工為主的關鍵因素。

大學擁護了教育上的最高頭銜,又在意識上取代了職校的功能後,高等教育擴張、十二年國教,就是一連串賂民的手段:釋出更多的名額給其實不需要的人,所謂上下交相賊。高中到大學的教育是非必要保障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有必要追求更高深的知識(注二),但是每個人需要被確保的是養活自己的能力,因此十二年國教應該作的是技職體系就讀的保障。

反過來,如果高等教育的目的包含了職業訓練,那麼說穿了我們也不過是批著研究型大學外衣的職業訓練所而已。



注一:指論文方向及教課內容。
注二:所有人應該具備的那些知識都已經/應該要在國中教育前完成了,剩下沒完成的部分在大學沒有也不被鼓勵教(如對於權威的質疑和公民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