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除了不意外之外…

文/蘿蔔超人

打開電視或網路,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到媒體,但是不容易查覺的是媒體釋放的訊息是如何作用在我們身上,並或多或少的縮限了我們的意志。媒體將訊息彙整到你眼前;但我們常忽略這些彙整背後形塑了怎麼樣的迷思。批踢踢、新聞塑造出來的立場鬥爭、不理性的氣氛形成了一種常態,常態導致麻痺;因此不難感覺到許多青年面對議題,多數都是抱持「又能怎樣」的心態或者做出「台灣,不意外」等等歸結虛無的簡短結論。或許這是因為迷思已經深植在大家的心中。

迷思可以解釋成是集體共識,一種既定印象,媒體透過符號來陳述,必定無法達到「完全」的符合真實。在這樣的再現過程中,媒體會使用其所熟悉的語彙和象徵,而符號在反覆的放送以後,媒體的價值觀便滲入到每個人,進而形成的迷思。例如當人們談到在台灣的東南亞人,就會下意識連想黝黑的皮膚、一定是來台出賣勞力的、低下甚至視之為社會問題的產生者,接著3M的拖把廣告就是利用這一些特質,塑造出了一個有上述特質的東南亞女性,塑造這樣的角色除了販賣其產品以外,也強化了閱聽者對於「在台東南亞人」的既定印象。

最近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未依照議程拋出了全台教育大學聯盟的計畫,引發學生反彈,雖然有部分學生自主到計畫說明會,甚至還因為與一名體育老師對罵鬧上新聞,但絕大多數知悉這件事情並且感到不滿的學生,他們的不滿仍停留在Facebook上的一兩句留言;甚至一位在我系上對此感到義憤填膺的同學最後還是說出了:「再忍一下就可以離開這裡」這般消極的結論。另外,前陣子都更處長來本系演講,會後針對我的提問做了一番相當偏頗幾近指著我鼻子罵的言論。一位會在Facebook上疾呼人民應該團結改變體制的學長卻是用「這個收編年代、台灣的公部門嘛不意外」為大家正在熱烈討論的氣氛下了一個突兀的句點。沒錯,不意外,大家都知道公部門打官腔跟為質疑者安上標籤,但為何一位自認想「改變社會」的人,他對於公共議題的態度仍是被框限在平民無能為力的框架之下?於是,人們繼續對著電視螢幕臭罵,不公義的事情卻繼續發生,螢幕和紙張變成動物園的玻璃,我們隔著玻璃快速的瀏覽著各式各樣的光怪陸離。

但處理議題應該如此嗎?雖然近年的傳播理論認為閱聽者有自己過濾資訊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具有自覺的受眾人數正在增加;但不可否認過往長期的迷思痕跡仍持續留在大家身上。我們預設表達意見的方式,不是進到政治脈絡成為決策端,就是要擺出受害姿態集結抗議;若不是這兩條出路,我們就只能在虛擬的平台上呻吟並且被動的等待結果,參與議題被塑造成排外性極強的領域。但就跟宗教信仰者將教條落實於生活中一樣,其實有很多議題是可以藉由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而集結成一股力量的,多跟身旁的人交換意見,討論彼此對於 不論是對於師大公館文青的看法或核能議題,形成了共識以後,會讓討論的人更有動力強化自己所認同的觀點,甚至因此做出更多的行動。想要擺脫框架最基本的方法便是有賴大家參與討論,先有最初步的對話才會有接下來將所認同的思考實踐在生活中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